写名字,看书,看文件,看视频,甚至去外边上个厕所都要看男女,这要求我们必须得识字。
消费的时候要会计算,好知道该找零多少,商家有没有算错。
遇到一些应用场景,要求我们知道其原理,并提出改进方案。
这就需要了解我们的教育体系了。
先上幼儿园,接受启蒙教育,适应学校中的集体生活。
从上小学6-12岁开始,学拼音、数字、汉字、算数,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(读、写、算),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,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,发展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规则意识。
到初中通常12-15岁会接触更深一级的一些物理、化学、历史、地理、生物,要求我们系统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培养抽象思维能力、逻辑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批判性思维,为高中学习和未来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,形成初步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。
高中15-18岁,延申初中课程深入学习,能系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体系,达到较高水平,发展高级思维能力(分析、综合、评价、批判性思维、创造性思维),形成较为成熟的三观,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,为高等教育(大学)或进入社会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(高考是关键目标)。
大学18-22岁,是需要针对某一专业领域,习得精深知识和技能,培养出独立学习能力、研究能力、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,实践应用能力(实验、实习、项目、论文),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(沟通、协作、领导力、解决问题),具备职业素养和为进入特定行业或继续深造(研究生) 做准备。
总结出来:
小学: 打基础,养习惯,激兴趣。 (基础性、综合性、趣味性)
初中: 扩广度,建体系,练思维。 (知识分化、基础加深、逻辑思维)
高中: 求深度,强系统,备选拔。 (知识精深、理论化、高级思维、高考导向)
大学: 钻专业,重研究,练应用,谋发展。 (高度专业化、自主性、研究性、实践性、职业导向)
以上这些只是提到我们 现有教育体系中的大范围教育,并不包含社会教育中的兴趣部分,比如钢琴、舞蹈、街舞、口才、表演、科学、编程、轮滑等课程。
这些知识体系的传导,一般都发生在学校,孩子们早出晚归去学校接收新知识。
可是孩子们真的都能认真汲取学校教育的知识吗?
所以这里面的悬殊就太大了。
首先,身处当前年龄段的孩子,没有全局观念。
只知道同龄人都在学校,父母就把我送到学校。并不知道自己上学是为了什么。
对于枯燥的课程内容,远没有课上课下和同学之间的调皮捣蛋带来的乐趣多。
所以教育体系中也设计了考试,来验收学习成果。
而到了考试,只会出来个分数,考的好了老师和家长表扬,获得正向反馈,使他们更愿意努力学习,以获取下次的表扬;
至于考的一般的考试过后则毫无波澜,并不能真正让孩子自发感兴趣的去主动学习。
二八定律在这里也适用,有20%的孩子可以主动学习,剩余80%的孩子则只是在随大流。
在这十几年的学习历程中,被动接收和主动获取的学习方式造成结果上的差距是巨大的,难以想象的,这也造就了孩子长大成为独立个体进入社会后的差距。
我们教会孩子认字算题,却忘了教他们“为什么学习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