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文理科选择影响大吗?

读高中后,会有一个选文理科分班的阶段,通常在读完高一或高二上半年学业后进行。

文科班:

核心科目: 语文、数学(文)、英语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。

侧重点: 人文社科、语言、历史、社会现象分析、记忆与论述能力。

高考科目: 通常为语文、数学(文)、英语、文科综合(包含政治、历史、地理)。

理科班:

核心科目: 语文、数学(理)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。

侧重点: 自然科学、逻辑推理、实验操作、计算能力、空间想象。

高考科目: 通常为语文、数学(理)、英语、理科综合(包含物理、化学、生物)。

特点: 选择相对简单(二选一),但灵活性差,容易造成“非文即理”的割裂。

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、特长和未来的发展规划,选择未来是侧重文科还是理科的学习方向,选择相关的科目,为高考和未来大学的专业做准备。

进而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。

这是我们那时候的教育制度,现在的新高考在改革,模式有了变化。

为:新高考选科模式 (“3+1+2” 或 “3+3” 为主流):

“3” (必考:语文、数学、外语) + “1” (首选科目: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) + “2” (再选科目:从化学、生物、政治、地理中选择2门)。

“3+1+2”模式:

“3”: 语文、数学、外语(通常是英语)是所有学生必考科目。

“1”: 学生必须在 物理历史 中选择 1门 作为首选科目。这个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报考的大方向(偏理或偏文)。

“2”: 学生从 化学、生物、思想政治、地理 这4门科目中再选择 2门 作为再选科目。

选择灵活度相对高一些。

选文理科的时候,大约是在15岁左右。

这个年龄对社会运行逻辑并不清楚,也根本不会知道选了相关的课程后会对之后的就业方向有多少影响。

学校对待文理科分班只是一份教学工作安排,并不会过度去强调选择对未来的影响。

加上该年龄段的认知局限,多数都是看身边关系要好的同学朋友怎么选的自己就怎么选。

在选择的时候,一般是在学校进行,家长如果忙的话,可能不会过多参与,而选文理科就这样含糊的敲定了。

这个选择会在高考完大学选专业的时候,显现出来影响。

文科报考方向和理科报考方向不同。

专业不同,就业的方向也不同,工作内容也不同。

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文理科选择,也就影响到个体未来几十年的社会生存状态。

本文为获亮文化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,微信:14581800